1896年春,福尔摩沙总督府机密部门收到一份来自驻横滨领事的电报,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吾等盟友已开始关注东南之门建议加密码头调查」这「东南之门」,指的便是福尔摩沙南岸的新港——维士港,原名打狗,在英人主政後,以皇家海军一位名将之名重命这座港口在战後迅速扩建,如今不仅是煤与茶叶的出口基地,更成为帝国情报活动的枢纽---一、未竟的信任1895年的《下关密约》表面上稳定了东亚格局,英国保住福尔摩沙,日本获得香港,但彼此对对方的野心始终存疑东京与l敦之间,虽有外交词令往来,却也各自强化情报t系福尔摩沙总督府下设「东域事务室」,表面隶属於海关管理处,实际上却由l敦派驻的资深情报官伊顿爵士直接统领这名来自印度殖民地的老手,擅长运用当地人与混血协力者组成「语者网」,监控日人商会、清廷密使与革命份子而日本,也并非闲置根据一份晚於1920年才解密的电报,早在1896年底,东京陆军省就已派出代号「东鹤」的情报员,潜伏於福尔摩沙北部,化名为书房先生,经营一所日语私塾,实则观察港口进出船只与英军调动---二、双线的清廷清帝国失去香港後,仍yu於福尔摩沙重新立足礼部名义下派遣之「通使」实为密探,透过旧有的泉州帮会与香火联络网,在府城、鹿港等地分发反英文宣与旧朝圣旨这些活动多为象徵x,却亦引发殖民政府的强烈关注特别是在1897年冬,北港镇突然出现数百张「奉天再起,驱夷复国」的红纸张贴於庙墙与街角,引起大规模缉捕行动最後并未找到主谋,只在一名私塾老师屋内搜出数本清廷密印的《圣谕广训》从此之後,殖民政府开始推动「神职登记制」,要求地方庙宇登记主持人、信徒名册,实则为情报监控之网---三、影子中的民间社会对一般民众而言,这些帝国间的博弈与谍报活动,犹如远处雷声,听得见却看不见只是偶尔,有熟面孔忽然消失,有市场里的长辈低声说:「他去北港後就没回来……可能讲了不该讲的话」或有长衫儒生被带上巡捕的马车,再也未见踪影孩子们玩耍时会互相说:「你是清廷,我是英国,我抓你去总督府!
」这样的游戏在南部乡间悄然流行,让家长听了心惊而茶馆里,讨论最多的却仍是今年的收成与米价,只是茶馆的角落,多了几位陌生面孔,常常不说话,偶尔记录对话中的地名与人物---四、帝国的边界,也是y影的交会1898年春,福尔摩沙南岸的维士港新建成一处红砖建筑——皇家报务局第七支局,其屋顶挂着英国国徽与莫尔斯电报机的闪电图腾这并非单纯的通信中心,而是整个东亚间谍网的神经节点在这片岛屿上,英国、日本、清廷三方彼此监视、渗透、博弈,一场无声的战争,早已悄然展开而福尔摩沙的人民,在铁轨与圣诗之後,正逐步走入另一种殖民经验——并非只有枪与税,而是影子、耳目与怀疑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