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永乐十二年的家国思虑-《大明长歌之太后传奇》

第367章 永乐十二年的家国思虑(第1页)

随着玉米种的广泛传播,关于玉米良好收成的消息也如同春风一般,吹遍了大明的每一个角落。

那些去年试种过玉米的农户,纷纷成为了玉米的“活招牌”

他们逢人便讲述着玉米种植的简单易操作,以及那令人惊喜的高产量。

“这玉米啊,可比咱以前种的好多庄稼都强。

种下去不咋费事儿,到了秋天,那收成可好啦,一家人的口粮都不愁咯。”

一位老农满脸笑容地向邻里们介绍着。

在这些农户的口口相传下,越来越多的大明农民对玉米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踊跃参与到玉米种植的行列中来。

时光在忙碌与期待中悄然流逝,转眼间,3

月底的春风轻柔地拂过大地,唤醒了沉睡一冬的万物。

张嫣站在东宫的花园中,感受着春日的气息,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感慨。

“今年,已然是永乐十二年了啊。”

她轻声自语道。

记忆的丝线在脑海中缓缓缠绕,她努力回忆着永乐十二年所发生的种种大事,然而,思绪却如一团乱麻,那些原本熟悉的历史细节,此刻却模糊不清。

带着一丝困惑与急切,张嫣匆匆回到东宫的寝室。

她轻轻闭上双眸,试图在脑海中那如手机般神奇的记忆库中搜索着关于永乐十二年的信息。

在意识的深处,她仿佛置身于一片浩瀚的知识海洋,努力寻找着那片关于永乐十二年的记忆碎片。

终于,那些被尘封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永乐十二年,朱棣即将出征瓦剌部。

原来,瓦剌部近年来愈发猖獗,不断骚扰大明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

朱棣为了维护大明的尊严与边境的安宁,决定御驾亲征,率领大军前去讨伐瓦剌。

张嫣深知,战争对于国家和百姓而言,意味着动荡与苦难。

边境的百姓将面临生命财产的威胁,而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将给整个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她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忧虑,眉头微微紧锁。

“这一战,不知又要有多少百姓受苦,又会给大明的经济带来怎样的冲击。”

她喃喃自语道。

然而,张嫣也明白,朱棣的决策并非草率之举。

瓦剌的侵扰已然严重威胁到了大明的边境安全和国家稳定,若不加以制止,后患无穷。

作为太子妃,她虽不能像男子一样驰骋沙场,但她也想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什么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嫣决定从后方保障入手。

她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们的家属。

战争打响后,这些家庭的顶梁柱离开,家中的农活和生计必然会受到影响。

于是,张嫣决定组织东宫的宫女和太监们,成立一支帮扶队伍,深入到士兵家属所在的村庄,帮助他们打理农田、照顾老人和孩子。

张嫣亲自挑选了一批细心、能干的宫女和太监,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的农事培训。

“大家听好了,我们此去,是要真心实意地帮助那些士兵家属。

他们的亲人在前方为国家浴血奋战,我们在后方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大家一定要用心做事,切不可敷衍了事。”

张嫣严肃地叮嘱道。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定会全力以赴。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