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传习录-《岂独……耶例句》

第6章 传习录(第1页)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孟子·离娄上》: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

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

他到看得多,解得去。

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

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

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

此是为学头脑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一】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王阳明说:“反省体察是在有事时存心养性,存心养性是在无事时反省体察。”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

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

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二】

一日,论为学工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

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

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

须教他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

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

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

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三】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

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