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吾读资本论-《岂独……耶例句》

五吾读资本论(第1页)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w—g—w”

w—g,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作为商品第一个转化的终点的货币,同时是第二个转化的起点”

;于是“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

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货币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一方面“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的个人的和地方的限制,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

另一方面,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了”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发展了的运动形式。

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

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货币流通表示同一个过程的不断的、单调的重复”

从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即商品—货币,可以看出,由于生产者出卖商品,才引起货币运动;从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即货币—商品,表现出来的只是货币的运动,运动的连续性完全落在货币方面

货币流通规律。

马克思用以下公式来表示:一定时间内执行流通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的流通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许多分散的同时发生的和空间上并行的买或卖,其中一些货币只流通一次;另一方面,许多商品买卖行为部分同时并行,部分互相交错,其中同一些货币流通中需要的次数有多有少。

货币采取铸币形式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纸币有两种,一是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是直接从金属流通中产生出来的,在流通中代替货币发生作用的;二是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纸币流通规律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就称为通货膨胀。

纸币同商品价值的关系是: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定量的金属货币上,这一定量的金属货币又由纸币象征地可感知地体现出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于商品的让渡和商品的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的分离。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